著名翻译家许渊冲_翻译家许渊冲

EnglishTutorship 240 0

  按: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今天我们推送一篇介绍许渊冲老先生的图文视频,原载“深港书评”公众号(微信号:jbsgsp),特此致谢!本公号转载谒经原公号同意,其他公号如需转载,请另行取得授权。

  CCTV朗读者首播之后,

  许渊冲老先生这一段,

  很多观众看得热泪盈眶,

  引起了最多的共鸣。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_翻译家许渊冲

  

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

讲起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

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时,

依然露出调皮的笑容;

  

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

情到动情处,依旧热泪盈眶;

  

讲起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充满热情,

给自己定的“小目标”,

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

  

  

这种如少年般对事业,

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是如此地令人动容。

  ▼视频 | 许渊冲:赤子情怀,文人气质,

  

先生说: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

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这就是许渊冲,一位怀着赤子之心的老人,

一位真诚的朗读者,亦是一代翻译大家。

  

  许渊冲:

  我做翻译乐趣很大,一般人享受不到的

  文 | 叶长文

  早重直译,后重意译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先后就读于南昌实验小学、西南联合大学,并赴巴黎求学。回国后在北京等地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

  许渊冲曾认为自己“早期更重直译,后期更重意译,四字词组用得更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最在意自己的翻译理论,1995年他发起了《红与黑》的翻译论战,认为翻译应该意译而非直译。“因为鲁迅主张直译,以前我也直译,后来我发现直译不行了。西方语言里, 90%是可以对等的,所以西方翻译是对等论,但是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的对等只有一半。若不对等的话怎么办呢?要么是我们比他们好,要么是他们比我们好,我的意思是,尽量用好的中文,不要用差的中文。”

  许渊冲西南联大的校友、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写道:“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把悠久的中国文化史上的许多名诗译成英文。他尽力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如许译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诗中错综复杂的抑扬顿挫、节奏韵律都巧妙地摄入译文中了。”

  

  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从左至右依次为“两弹之父”朱光亚、翻译家许渊冲、物理学家杨振宁、经济学家王传纶、两院院士王希季。

  说起许渊冲的翻译成就,他也是毫不吝啬地赞扬自己。“我不是自负,我是自信。自负是指出了10本书,偏要说成100本,我是出了60本书,实际地说我出了60本,其实现在何止60本?”

  在许渊冲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缺乏自信。“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不仅是翻译大国,而且是翻译强国!无论是外译中还是中译外,中国都是世界第一。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外国人出版过中外互译的文学名著,中国却有不少既能外译中又能中译外的翻译家。”

  

  1938年许渊冲(前排左一)中学毕业与同学留影。

  “瓜甜就不是自夸”

  许渊冲在很多访谈中都谈过自己的翻译体会,他喜欢用陶潜的名句来比喻做翻译工作时的甘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的是诗人在喧闹的环境里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原因在于“心远地自偏”。

  也许因为性格直爽以及对翻译的热爱,许渊冲在翻译问题上曾与人有过几次争辩。第一次争论是1980年代,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的序言中说:“初期译人,好以诗体译诗,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故后期译人,悉用散体为之,原诗情趣,较易保存。”吕先生的意思是把诗歌翻译成诗歌不好,不如译成散文。

  而许渊冲在《唐诗150首》英文版序言里认为,如果把诗歌翻译成散文,就会破坏唐诗原诗的风格。他说:“散体译文即令达意,风格已殊,慎之又慎,还会流弊丛生。”后来,吕先生接受了他的观点,并邀请他重新合编《中诗英译比录》,“原先这本书只收录外国人翻译的中国诗歌,后来把我的译作也收了进去。吕先生的学者风范,真是令人敬佩。”

  第二次争论是许渊冲与王佐良关于瓦雷里《风灵》的翻译该直译还是意译。“瓦雷里原诗的意思是灵感来无影,去无踪,就像美人换内衣露出胸脯的那一刹那。王佐良的译文是:‘无影也无踪,换内衣露胸,两件一刹那’。我的译文是‘无影也无踪,更衣一刹那,隐约见酥胸’。王佐良说我的译文是鸳鸯蝴蝶派,我认为他是不对的,若用‘胸部’,既可指女也可指男,一点也不美。”最后,王佐良表示,如果以后《中国翻译》登许渊冲的文章,就不要登他的文章。许渊冲说过:“从1992年一直到1995年王佐良去世,《中国翻译》都不登我的文章,这次争论以我的失败告终。”

  另外几次是许渊冲和江枫展开关于形似与神似的论战。“江枫主张形似而后神似,我却认为在形似与神似统一时,译文可以形似,在二者有矛盾的时候,译文应该神似。”

  有人说许渊冲对待翻译接近刻薄程度,甚至批评他为文坛遗少、自得其乐,是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对此,许渊冲说过:“他们这么说太不公平了!说我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要看我的瓜甜不甜,如果瓜甜就不能说我是自吹自擂。如果我是乱译,怎么可能有两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我的书怎么可能受到国内外的欢迎?”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_翻译家许渊冲

1949年,许渊冲(左四)和校友

在巴黎欢迎清华校长梅贻琦(左二)。

  只有翻译得顺利,晚上才睡得香

  当一个人痴迷一种东西时,总会为它魂牵梦萦。如今,93岁高龄的许渊冲每天的睡眠质量和每天翻译工作的推进情况是一致的。如果一天工作完成得很好,就会睡得很香,要是还没有完成好,躺在床上也会想来想去,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灵感突发,他会在半夜里起来开灯,记下睡梦里想到的诗句。他曾说过:“我一定得把《诗经》翻译成法文,而且我不翻不行。我做翻译乐趣很大,一般人享受不到的。”

  有一句话用在许老身上不为过,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翻译到老。从西南联大的外文系开始,到现在依然在坚持。他喜欢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谈自己对翻译的见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一要知道这个事情,第二要让他喜欢,第三要感到乐趣。我的翻译不但让人知道,还能让人家感到乐趣。”

  许渊冲认为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孔子那句话的道理是一样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但并不一定是你知道的道理。东西都有个名字,但是名字并不就等于这个东西。翻译可以翻译,但并不是说译文就等于原文。而且原文也是翻译,是作者对现实的翻译。”

  许渊冲曾在西南联大读书,有很多后来很知名的同窗好友,当被问及是否还跟好友保持联系时,许渊冲说:“走了,多半都走了,我现在很难过。上次聚会我们五个人,朱光亚和王传纶已经走了,还剩下杨振宁、王希季和我三个,所以,很难的……”

  在近日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他发表感言时风趣地说:“我们三个人,1938年同在西南联大念一年级的外文。但是,振宁20年后就拿到诺贝尔奖,希季,1970年地球卫星上天,我,一直到2014年,比振宁晚了50年,才拿奖。”

  93岁高龄的许渊冲表示,该奖项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翻译工作的认可,也表明中国文学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相比获得奖项,许渊冲有着更大的计划:“我现在两个月能翻译一本,计划五年内完成莎翁全集。”

  许老还说:“从事汉语、英语和法语文学的翻译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种享受,93岁的我还在做翻译。我就是喜欢翻译。”

  

  2013年,海豚出版社出版了长达27卷的《许渊冲文集》,囊括了许渊冲翻译的精华作品。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许渊冲所提出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究竟有何精髓?

  翻译的乐之者

文 | 张智中

  翻译家出文集似不多见,到目前为止,许渊冲先生的中、英、法文著作,已多达一百二十余部。汉译英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西厢记》、《牡丹亭》等;英译汉如《飞马腾空》等;法译汉有《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托夫》等;汉译法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诗词选》等。

  

《许渊冲文集》(全27卷)

海豚出版社

2013-10

  钱锺书先生曾赞叹:“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欣佩欣佩!”国外的一些教授、出版机构等,也高度赞赏许渊冲的翻译。1994年,英国企鹅公司出版了许渊冲英译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标志着他的古诗词英译开始走向世界,被国际译坛所承认。

  其实,许渊冲是一位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并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著作主要有《翻译的艺术》、《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文学翻译谈》、《文学与翻译》、《译笔生花》等。另外,他还有一些自己的创作,主要包括英文回忆录Vanished Springs: The Life and Love of a Chinese Intellectual,以及《追忆逝水年华》、《诗书人生》、《山阴道上书与人——许渊冲散文随笔选》等中文回忆录或散文集。

  

  2014年,许渊冲先生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许渊冲所提出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许渊冲进而提出“译学是化学”: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知之,好之,乐之。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对美的追求、探索、传达,构成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的基调。因此,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尤其是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理论,都是一门艺术,是“美化之艺术”。

  “创”,指再创作和以创补失。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仿佛是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译诗有得有失,可以以创补失。有了以创补失,诗歌就不再是不可译的了;并且,只有以创补失,才能译出原诗的情趣和意象。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所创大于所失,译诗或可胜过原诗。

  “优”,指发挥译语优势。用译语来表达原文内容时,经常存在三种情况:一是译语处于劣势,表达方式不如原语;二是两种语言处于均势,表达方式不相上下;三是由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译语处于优势,表达方式胜过原语。基于这种认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就应该改变译语的劣势地位,争取均势,最好能够发挥译语的优势。

  “似”,指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音似有两种含义:一是原诗第一、二、四句押韵,译诗也是第一、二、四行押韵,二是译诗用词的声音,与原诗用字的声音相近。形似指译文在形美方面与原文相仿佛。

  “竞赛”,指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竞赛,还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具体而言,文学翻译可以看作是译语之间或译语和原语之间的竞赛,看哪种语文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内容。“竞赛”二字,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译文与原文的竞赛,或译者与原作者的竞赛。其二,指一个译文与同类其它译文的竞赛,或一个译者与同一作品的其他译者之间的竞赛。在翻译的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向来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高峰,许渊冲的译笔左右逢源、炉火纯青,其译诗如诗入诗、自成一家,风格冲淡典雅,轻灵洒脱。长达27卷的《许渊冲文集》,囊括了许渊冲翻译的精华作品,他的翻译,可以说是始于乐之(译者的乐之),终于乐之(读者的乐之),可飨之五洲读者。

  编辑 | 罗婉

  徽章与荣誉公号(badge_honor)

  投稿信箱 wfmzy@163.com

【徽章与荣誉】badge_honor

回望历史 关注荣誉 铭记功勋

自媒体中体裁唯一 独家推出 多次上榜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号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标签: #翻译家许渊冲